有哪些情形是失智症的症狀呢?失智症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原因與徵兆都不大相同,而它最可怕的地方在於,它是以悄然無息的方式入侵我們的大腦,若是未及時發現並做預防,就會延誤治療,不但會影響到生活自理能力,也會造成家中的負擔。所以建議你不妨趁現在來了解一下,失智症早期會有哪些症狀,並運用有效的預防方法,延緩失智症或讓它不要找上門。

什麼是失智症?快速了解定義與分類
失智症(Dementia)是一種影響大腦功能的綜合症候群,會使記憶、思考、行為和日常活動能力逐漸退化。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統計,臺灣目前約有30多萬名失智症患者,且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,預估2031年患者數將達到46萬人,等同於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失智症,而失智症也根據不同的病因與症狀,被區分為多種類型:退化型失智症 |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,佔所有失智症病例的60~80%。其特徵為大腦中出現β-類澱粉蛋白斑塊(β-amyloid)和神經纖維纏結,導致神經細胞死亡。 |
血管型失智症 | 因腦部血流受阻(例如多次中風或小血管疾病)導致腦部氧氣和營養供應不足,進而影響認知功能。 |
路易氏體失智症 | 特徵為異常蛋白質(路易氏體)在腦細胞內堆積,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與視覺幻覺。 |
額顳葉失智症 | 主要影響語言和行為控制,通常發生於年齡較輕的患者,症狀包括個性改變及語言表達困難。 |
為什麼會得失智症?是哪些原因造成的?
失智症是一項全球性的挑戰,影響著數以千萬計的家庭和社會,加上高齡化社會的到來,失智症已不再僅僅是個人或家庭的問題,而是攸關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。而會罹患失智症,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,包括基因、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等,以下先帶你了解造成失智症的原因有哪些。- 神經退化
- 基因因素
- 慢性疾病
- 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
失智症症狀有哪些?7大早期警訊要留意!
失智症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影響是深遠的,除了記憶力退化外,患者可能會面臨情緒波動、溝通困難,日常活動能力下降等狀況,不僅增加了家庭照護的壓力,也對醫療資源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。所以若是察覺到有以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,應儘早尋求醫療協助,才有助於延緩病程,並提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品質。- 記憶力衰退
- 語言表達困難
- 喪失方向感
- 判斷力下降
- 個性或情緒改變
- 難執行多步驟的任務
- 物品頻繁遺失
6大方法保護腦部,遠離失智症威脅
雖然失智症尚無法完全預防,但良好的生活方式,還是能有效地降低風險。以下為6個實用的預防方法:延伸閱讀:失智症營養補充怎麼做?營養師推薦5種必備營養素,讓你頭腦靈活
✓ 調整飲食
- 多攝取含有Omega-3脂肪酸(如鯖魚、亞麻籽)和抗氧化劑(如維生素E和C)的食物。
- 遵循地中海飲食、麥得(MIND)飲食或得舒(DASH)飲食,多吃蔬果、全穀類和堅果,減少飽和脂肪及加工食品的攝取。
✓ 規律運動
每週至少抽出150分鐘進行中度有氧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,並搭配肌力訓練,能幫助腦部血液循環,維持肌肉質量,讓大腦更健康。✓ 動腦力訓練
每天玩玩數獨、拼圖等益智遊戲,學習外語、樂器等新技能,或閱讀、寫作,參與社交活動,都能有效刺激大腦,延緩認知退化。✓ 減輕壓力
練習冥想、瑜伽或深呼吸,不僅能培養興趣愛好,也能學習如何有效管理壓力,保持正向思維,並維持心理健康。✓ 睡眠充足
每晚睡足7~9小時,保持優質睡眠,有助於大腦修復和記憶鞏固。✓ 控制慢性疾病
定期檢查身體,並有效管理高血壓、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。失智症有哪些困擾?常見問題解析
Q1、失智症應該看哪一科?
失智症患者通常由「神經內科」或「精神科」醫師來做診斷和治療。初診時建議先進行完整評估,包括神經學檢查和影像檢查(如MRI或CT)。Q2、失智症最年輕幾歲?
雖然大部分患者為65歲以上,但也有早發性失智症的病例,最年輕可能會出現在30~40歲,稱為“早發性阿茲海默症”。Q3、失智症能治癒嗎?
目前失智症尚無治癒方法,但仍然能因及早發現,透過藥物治療(如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)和非藥物干預,延緩病程並改善部分症狀。失智症的原因複雜,若是有察覺到自己或家人可能有失智症的相關症狀,一定要及早就醫並配合生活飲食來做改善,才能有效減緩病程並提升生活品質。專業的營養品品牌愛斯康,用嚴謹的科學實證與營養結合,並分享許多的健康小常識,希冀能幫助不同需求的消費者,創造更安心的未來。
參考來源:
